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方案
根据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针对查找出的问题,结合学院实际并按照整改落实项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整改落实措施、整改落实责任的要求 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如下:
一、形成过程
根据校党委的统一部署,我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边查边改、以查促改、以改促建”的原则,紧密联系院实际,坚持把深化学习贯穿始终,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把动员和依靠群众贯穿始终,认真组织开展了各项活动。在学习调研及分析检查活动中,通过召开各层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发放征求意见表、深入调研等形式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我们查找出学院发展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七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二、今后工作思路
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学院,怎样办好学院”这两个根本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发展全局,以学校学科综合为优势,进一步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力度,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解决制约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推动学科建设上层次;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保证教学科研工作上质量;以党务工作重实效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凝聚力,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三、落实责任,做好整改工作
(一)项目名称:进一步发挥学院党委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中的作用
具体目标:学院党委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进性建设为己任,以支持和服务学科建设等中心工作为宗旨,以维护学院的和谐稳定,促进学院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学院又好又快发展。责任人:吕子珍
采取的措施:
1、以建立多元激励机制为重点,重新修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完成时间:2009年12月30日。
2、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服务学者、服务学科的意识。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定期(双周周三下午)参加所联系的党支部活动,深入实际了解师生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及时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为学院师生服务。2009年8月开始实行。
3、进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业务水平,在建设学习型班子上下功夫。要坚持学院班子每年5次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认真学习与深入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作实践,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009年8月开始实行。
4、以增强凝聚力,提高贡献率为着力点,大力宣传及表彰奖励为学院发展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营造人人想干事业,个个争做贡献,处处团结协作的优良环境,不断提高教职工在学院发展建设过程中的贡献率。2009年8月开始实行
5、强化学院班子成员的自身建设,以班子的团结促进学院的和谐。继续坚持周一上午院务会例会制度,强化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强学院处级领导干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根据工作需要召开学院及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班子成员联席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2009年8月开始实行
6、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创新组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举办党支部委员培训班,提高组织工作和业务工作能力。各党支部在坚持“三会一课”的基础上,应精心设计和认真组织好党支部活动,创新组织活动的内容、方式。每年都要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提高党员的思想及业务素质;请专家、学者做形势政策报告,使党员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提高党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组织党员参观学习,通过参观拓宽党员的视野,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征文比赛活动 ,提高党员的写作水平、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展党员义务劳动日活动,作为加强党员与群众联系,培养党员无私奉献精神,增强党员大局意识的有效载体,进一步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09年10月开始实行
(二)项目名称:落实吉林大学“人才年”实施方案,加快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具体目标: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吉林大学“人才年”实施方案,结合我院的实际,经过五年的努力,形成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代表,师德高尚、学风扎实、基础雄厚,锐意创新,富有奉献与合作精神的创新型教师队伍。负责人:佟金 杨印生
采取的措施:
1、结合我院的实际,2009年6月底出台并且实施《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落实学校“人才年”实施细则及2009—2013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方案》。力争在2013年前引进或培养顶尖级学术精英和在国际上有较高影响的杰出中青年学者。力争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讲座教授”、“唐敖庆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教授1-2名。积极申报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的“杰出青年学者培育项目”。对于极具潜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重大项目的青年教师给予特殊支持。完成时间:2009年9月至2013年8月
2、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借助学校实施 “百名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的机会。学院每年选派2-3名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名校,师从一流学者进行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一年以上,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利用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国内研修计划”,加大在职培养力度,通过访问学者、高校或企业博士后研究等方式,到国内其它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进行研修,每年选派1-2名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利用“青年教师创新项目”等专项资助新聘青年教师的自主科研工作。定期举办“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创新学术思想论坛”。2009年8月起实行
3、提高新聘教师质量。加大新聘教师面向海外的宣传和公开招聘力度,力争新聘海外优秀博士或博士后1-2名。完成时间:2013年8月前
4、积极从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优秀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出站人员中聘任新教师,进一步降低教师本缘率。新聘教师严格采取面向海内外公开岗位、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方式,新聘教师要公开述职答辩。鼓励新聘教师中没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博士毕业生要首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9年8月起实行
5、构建“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体系。积极做好教学名师奖人选的培养、选拔和推荐工作,力争有1-2名教师获得省级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以优秀课程为基础,以教学名师为领军,大力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争取有1-2个团队进入省级或国家级教学团队行列。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等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活动,积极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带动一批年轻教师的成长,进一步完善以各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的高水平教学梯队建设体系。完成时间:2013年8月
6、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结合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聘请5名以上海外学者加盟我院“海外研究生导师队伍”,并且在条件许可情况下邀请他们来校担任研究生的课程讲授,推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聘请国内其它高校和科研机构著名学者作为我校研究生导师,聘请企业界和政府机构具有学术造诣的专家型人才作为我院研究生合作导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实践能力。建立校内“双聘教授”和“双聘研究生指导教师”机制,尝试以研究生校内“合作导师”模式推动研究生在不同学科间流动。利用我校多学科资源优势,逐步建立“合作导师”制度,优化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 完成时间:2010年8月
7、学院要通过“人才年”的实施形成一个尊重人才、凝聚人才和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每一位院班子成员都要有1-2个青年教师“重点关注对象”,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困难。逐步建立起激励优秀人才和高水平成果脱颖而出、激励高水平团队凝聚的学术评价机制。提高学术评价标准,注重学术评价的分类指导。2009年8月起实行
(三)项目名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具体目标:积极倡导和鼓励合作精神,以创新团队为课题组主要模式,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为重要目标,加强原始创新研究,力争达到:科研项目上层次、科研经费上规模、科研获奖上等级、论文著作上档次、专利申请重质量、成果转化上效益。责任人:杨印生
采取的措施:
1、学院将于2009年6月出台《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实施办法(试行)》和《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科研业绩奖励标准(试行)》,进一步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力争在各类科研课题立项方面有更新的进展。进一步提高学术论著水平和档次,发表更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提高SCI、EI论文数量和质量。整合优化学院各类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努力完成学校每年下达的科研经费指标。2010年1月开始实施
2、全面营造我院“学术自由、学问求实、学科交叉、重在创新、科研兴院”的浓厚学术氛围,完善学术制度;围绕仿生科学与工程特色学科,承办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拟于2009年9月1日举办陈秉聪院士交叉学科学术思想论坛;2009年12月举办“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创新学术思想论坛”。
3、加强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争取企业委托重大课题,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合作科研和产品开发方面争取新突破。重视专利工作,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争取更多的专利成果。完成时间: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
(四)项目名称:监控研究生培养过程,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质量
具体目标:在研究生培养工作方面,学院将进一步监控研究生培养过程,不断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质量。以高水平、高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高水平导师队伍和先进实验条件为保障;以高层次课题为依托,强化对研究生的现代工程技术锻炼;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进一步强化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全程质量监控,博士学位论文瞄准国际一流同类学科水平;结合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研究生管理的创新机制;积极招收外国留学博士生,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负责人:杨印生
采取的措施:
1、结合正在进行的“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进一步优化我院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团队和指导教师队伍;重点培育2-3门研究生精品课程,逐步推行双语教学乃至全英语教学模式,2009年9月拟聘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系副教授S. L. Hutchunson博士和地理系副教授J. M. Hutchunson博士来我院进行一个学期的讲学,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
2、为贯彻落实《吉林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2009年6月底前具体制定《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办法》,完善研究生培养奖助体系,并且从2009级研究生开始执行。
3、加强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全程监控,尤其是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2009年9月底修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对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要求》,从2009级博士研究生开始实施。完善有关管理规章制度,促进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在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中力争取得佳绩。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4、尝试以研究生校内“合作导师”模式推动研究生在不同学科间流动。利用我校多学科资源优势,逐步建立“合作导师”制度,优化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高层次课题为依托,强化现代工程技术训练;2009年底之前举办2次以上“研究生必备技能系列讲座”,邀请我院1-2名优秀校友回校畅谈创业经历对研究生进行励志教育。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五)项目名称:加强本科教学管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顺应时代的要求,确定以知识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能力、素质与知识并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本科课程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负责人:王昕
采取的措施:
1、重视主干基础课和通选课的建设。学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倡导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本科课程的教学改革。积极争取教学改革项目,加强通选课、精品课程建设。重视教学梯队建设,坚持由学识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争取在2009-2010年建设1-2门校级精品课及1-2项教学改革项目。完成时间:2010年12月
2、加大对工程教育的研究力度。为了促进教师研究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学院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2009-2010年度学院拟聘请5-6位研究所和工厂企业的专家来学院为学生做报告,使在校生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 。同时,为加强教师对工程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使教师能更好的指导本科学生的学习、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对学生的管理水平,学院拟对缺乏工程经历的教师进行培训。完成时间:2010年12月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是完善新开课程和开新课程的试讲制度,对初次上讲台的教师严格把关,提出改进的建议,并安排有经验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长期指导;二是举办两年一次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是学院定期(每学期一次),举办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2009年9月实行
4、建议学校增加本科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我院的各专业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本科实验室面积不足、实验设备和仪器短缺等问题,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有一部分学生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院正在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为改善本科实验条件做努力。完成时间:2012年7月
5、积极联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院拟于2009年暑期短学期的实践环节期间,新增本科教学基地2-4个,在2012年6月前,联系建立二十个左右本科实践环节教学基地,通过校企结合,“开门办学”增大现场实践教学比重,使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完成时间:2012年7月
6、加强大学生的“本科生创新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环节。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参与“本科生创新实验计划”,并挑选一些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建立一支高水平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同时把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参加的科研活动、创新性实验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加强毕业设计过程,又照顾学生联系就业。在2009版培养方案制定时,将课程向前提,减少第七学期的课程,使学生把精力充分投入到工程实践的实验技能培养上。选题上要求毕业设计题目要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并对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要求,强化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7、加强实验室管理。建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平台,拓展基础实验教学环节的开放,引导学生走入实验室,在实验室中训练基本的实验技能,学院将以《吉林大学实验室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为基准,针对实验室教师责任、本科生课程实验的管理、设备仪器药品的管理、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实验室管理、仪器药品购买程序、开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制定相应的细则。完成时间:2009年10月
(六)项目名称:积极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
具体目标:
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985唯一的工程仿生平台,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成立多年来为国家工程仿生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要要发挥现有的优势,以开拓进取的精神进行培育,争取在3—5年的时间内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李建桥 韩志武
采取的措施:
1、凝练研究方向。通过研讨和调研,凝练出实验室未来若干年应优先发展的科学研究方向,形成若干重大科研能力平台,为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完成时间:2010年12月
2、申办“仿生装备工程”本科专业,为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研究生生源及人才保障。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3、汇聚人才。以培养引进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重点,打造学术队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实验室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第一要务,要做好对外开放与宣传工作,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年龄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团结进取的高水平创新队伍。进一步增进团队的凝聚力,除了在业务方面重视培养年青研究人员以外,在职称和岗位评定以及生活等方面也努力关心他们,使之无后顾之忧。同时,注重科研人员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所有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做好对外开放与宣传工作,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给予引进人才特殊的优惠政策。对于特别优秀和急需人才,直接引进;对于有发展前途的骨干,做好规划,分批次重点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并为其创造条件。完成时间:2013年12月
4、加强合作。整合校内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利用的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在校内可以吸纳材料学院、机械学院、建设工程学院、交通学院、数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电子科学学院、化学学院等与仿生研究相关的人员。与国内外相关学科、专业的合作。包括与上下游之间、同行之间的合作,与国内外著名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加强多层次、多方位的联合。紧密围绕“政府最关心什么,工农业最缺少什么,农民最需要什么”确定科技工作重点,全方位促进产学研联合工作。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的积极性,逐步完善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条例。完成时间:2013年12月
5、培养创新人才。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着力加强重点学科育人能力建设。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和不断发展优质学科资源,发挥重点学科建设对学位授权点、导师队伍、课程和创新基地等各项建设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断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完成时间:2013年12月
6、扩大国际交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吸引更多的国外著名学者参与和指导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支持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瞄准国际学科前沿, 建设国际化的科研基地;充分作好“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的组织实施工作,定期举办国际仿生工程学术会议;高质量办好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提高影响因子;积极争取国际学术组织和刊物任职;进一步建好“功能仿生中英联合实验室”。2009年8月开始实行
7、加大经费投入、实验面积。通过学校投入、单位自筹、社会参与等渠道,建立重点实验室建设多元投入机制,确保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及实验室面积的需求。完成时间:2013年12月
8、创新管理机制。立足实验室的长远发展,坚持科研与管理并重,通过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试实行年度考核制度、人员合理流动机制等从而形成一支精干稳定的技术和管理队伍。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七)项目名称:培育新的国家重点学科
具体目标:学院在现有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相关政策,发挥现有其他学科的优势与特色,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术基地、优化资源配置,争取获得农业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或者1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佟金 于海业
采取的措施:
1、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发展平台。紧密围绕国家和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结合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凝练出学科未来若干年应优先发展的学科研究方向,形成若干重大科研能力平台,为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奠定基础。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2、打造学科队伍,提高学科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培养引进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重点,打造学术队伍。发挥“985工程”、“211工程”对人才的支持作用,为重点培育学科的发展,倾注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完成时间:2013年12月
3、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发挥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瞄准国家和地方建设的目标和需求,争取大项目、重点项目、高水平项目,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培育国家重点学科提供重要的支撑。
4、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学校、学院、学科的培养要求,逐步提高毕业的门槛,加强培养质量的监管和监测,力争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完成时间:2009年9月至2013年12月
5、扩大国际交流,开展国际合作和人才引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落实交流合作计划,重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和学术活动等方面与世界同类先进学科开展实质性合作。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2009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