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微”生物
当前位置: 首页>>“微”生物>>正文
    用黄大年精神铸造新时代高校师魂

    用黄大年精神铸造新时代高校师魂

    杨宝泉

    摘 要:黄大年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别是作为其精神内核,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扎实肯干的敬业精神和爱生如子的育人典范,是新时代高校师魂的坚强柱石和基本要素。用黄大年精神铸造新时代高校师魂,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爱国主义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和情感操守教育,让黄大年精神成为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黄大年 高校 师德 师魂

    作者简介:杨宝泉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黄大年精神正在成为新时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鼓舞着广大学人不断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事业。深入挖掘黄大年精神的丰富内涵,探索黄大年精神与高校师魂的内在联系,在师德建设中发挥黄大年精神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其成为铸造新时代高校师魂的坚强柱石和基本要素,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黄大年精神是与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一脉相承的高尚情操

    黄大年是我国著名战略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曾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4月,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中国,带领团队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刻苦钻研,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年仅58岁。黄大年逝世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杰出科学家、“至诚报国归侨楷模”、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2017年5月,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大地之子”黄大年崇高的家国情怀被全国人民广为传颂,其事迹现已被记录为电视剧、电影、话剧、戏曲、漫画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黄大年精神既有历史渊源,又具备时代特征。国家的利益大于一切,是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选择。上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古训,下有我国的知识分子用忘我的精神为国奉献的情怀。上世纪30年代,家国遭受日寇侵凌的钱学森,用强大的毅力顶住外国的无理扣押,最终回国效力,将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与钱学森有着同样家国情怀的,还有钱伟长、钱三强、华罗庚、程开甲等著名科学家,他们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怀着一腔热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报效祖国的工作之中,凝聚成“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得以传承发展,在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创造奇迹。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报国之志在新时代的体现。黄大年身上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不是个别现象,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共同品质和集中表现。黄大年精神有着红色的血脉,深深地凝结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中,这种中国精神具有无比巨大的生命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黄大年精神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必将层出不穷地不断涌现。

    二、黄大年精神是新时代高校师魂的坚强柱石和基本要素

    1、新时代对高校教师师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师的师德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社会形象,更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要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2]同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来引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不仅要解决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还要遵循师德建设规律,着眼未来,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为目标将师德建设全面推进,培育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校教师。[3]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从东方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关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新时代对高校教师师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关键。

    2、黄大年精神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

    (1)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在国外期间,黄大年一直坚定回国的理想信念,曾表示,一定要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带回国。在收到祖国的邀请后,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安稳的生活,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面对公司“不准拿走一张纸”的无理刁难,黄大年初心不改,带着“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的坚定信念回到母校吉林大学,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地进行科学研究。黄大年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在祖国的热土上刻苦钻研,锐意进取,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地球物理研究之中,用极短的时间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空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4]黄大年是一位有着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的人,其灵魂深处的家国情怀及政治责任担当,是广大高校教师应具有的精神品格。

    (2)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1982年,年少的黄大年在本科毕业之际就曾给同学赠言:“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的成就和荣誉,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淡泊名利,潜心学术。在回国之前,他牺牲小我,放弃国外温馨舒适的家,留女儿一人在国外读书,与妻子卖掉用心经营的诊所,回到祖国北方的土地。“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做红烛照人寰”,这种淡泊名利,甘于为国奉献的道德品质,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

    (3)扎实肯干的敬业精神

    面对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国际水平明显的差距,黄大年不眠不休地工作,努力用最快的时间出成果,在科研竞争中争分夺秒。在国内的7年里,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为了不影响白天工作,他经常将航班订在午夜,第二天正常与同事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黄大年常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走多远算多远,倒下就地掩埋。”“看到中国由大国向强国迈进,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5]短短几年,黄大年将我国深部探测装备从落后推进至世界领先水平,带领中国进入了“深地时代”。直到生命的尽头,黄大年仍然毫不动摇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被人们称为“拼命黄郎”。黄大年用他无穷无尽的工作热情和研究动力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高校教师应具有忘我的奋斗精神和对科研的探索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积极投身于科研改革与创新中,带着属于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祖国崛起贡献力量。

    (4)爱生如子的育人典范

    黄大年非常重视教育,重视自己为人师表的身份,他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把所学的一切传授给每一名学生,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为国奉献。7年里,黄大年培养了300余位青年教师,指导了44名研究生。他针对学生不同的个体化差异进行培养,爱护每一名学生甚至其家人,努力为学生及团队成员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还曾自己出资为“李四光实验班”的每名学生买电脑和学习资料。黄大年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出差时,也利用休息时间与学生沟通,召开电话、视频会议,批阅邮件等,这种忘我的科研精神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深深地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体现着新时代知识分子立德树人、化育英才的精神风貌。

    3、黄大年精神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魂的关系

    黄大年精神中所蕴含的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扎实肯干的敬业精神和爱生如子的育人典范,是新时代高校师德的典型代表,是每一个知识分子在科研和教育事业中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品质。黄大年精神是伟大且值得传颂的,但其是一个生活中的“普通人”,是众多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既伟大又平凡,伟大是因为他的爱国担当与无私大爱,平凡是因为,他的精神必将与中国古今无数知识分子心中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产生共鸣,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巨大的力量。黄大年是当代教师的精神楷模,以黄大年精神为引领,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师德的“长治久安”。

    师魂,是指一位教师纯粹而伟大的灵魂,它包含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教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以师德标准为工作底线,铸造伟大的师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想培育优秀的灵魂,首先,自己的灵魂应是崇高的、伟大的、不可侵犯的。黄大年精神是新时代高校师魂的集中体现。铸造新时代高校师魂,必将有黄大年一般坚定不移的爱国信念、勇于牺牲的崇高品德、潜心钻研的敬业态度及诲人不倦的育人情怀,将黄大年精神作为高校师魂的坚强柱石和基本要素,方能完成高等教育的千秋伟业。

    三、用黄大年精神铸造新时代高校师魂

    黄大年精神不是天上的星辰,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是可推崇、可复制,可学可做,可实现,甚至是可超越的。黄大年精神应该成为新时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精神境界,也完全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和效仿的对象。铸造新时代高校师魂,应通过教育引领,让黄大年精神成为新时代知识分子共同的价值追求。

    首先,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高校教师的家国情怀。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都拥有留学经验或深受国外思想理念的影响,在外国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强烈碰撞的今天,爱国主义是鼓舞和凝聚中国力量的来源。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在拥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拥有崇高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宽广的大国胸怀,用自己的家国情怀影响培育学生,实现爱国主义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应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敬业精神。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存在重科研论文而轻教学工作、重兼职创收而轻本职工作、忽视自身修养在育人过程中的影响等问题,因此,应以黄大年精神为引领,加强高校教师的爱岗敬业教育,学习黄大年兢兢业业、刻苦拼搏、以身示教的职业操守,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品行修养,在教师这一岗位上拥有甘于奉献的职业自豪感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

    最后,应加强情感操守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的精神境界。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拥有完整的品格和热爱生活的情操。在现实生活中,黄大年热爱运动,热爱音乐,懂得生活,是一位听到《我爱你,中国》就会热泪盈眶的海归赤子。他将自己爱国、爱家、爱学生的崇高品格完整地展现给大家,影响着身边的人。高校教师走在祖国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的前列,更应加强情感操守教育,注重自身精神境界的培养,崇尚科学,严谨自律,博学睿思,做一名既有人格魅力又有学识魅力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

    高校教师应以黄大年精神为导向,加强个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主动用黄大年精神铸魂。高校教师要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使高校师魂与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相一致,努力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


    [1] 潘云智,陈省平,宁曦,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探讨》,载《科教导刊》2017年第10期,第98-100页.

    [2]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 9 月 10 日。

    [3] 教育部官网:教育部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载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410/175745.html,2014年10月9日.

    [4] 杨怀彦:《黄大年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38期,第178-180页.

    [5] 任波:《不忘初心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载《新长征》2018年第8期,第52-53页.


    本文获吉林大学“黄大年精神论文集”征文特等奖

    作者:杨宝泉  编辑:马研  (点击: )

    上一条:学习大年三个“情”字,回归教师四“求”秉性

    下一条:学习大年三个“情”字,回归教师四“求”秉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