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拖拉机专业创始人——陈秉聪院士
陈秉聪教授,1921年10月10日出生于山东省黄县仲家集。国际著名拖拉机和农机专家,地面机器系统专家和农业工程教育家,我国拖拉机专业的创始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9月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病逝,享年87岁。
陈秉聪院士1956年12月加入九三学社,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历任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六届吉林省政协委员、常委,第八届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第六届和第七届长春市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长春市委员会主委,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副主委、主委。为促进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为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陈秉聪院士以“工业救国”之志,193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机械系,1943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44年7月在成都空军机械学校高级班毕业,获空军机械工程师称号;1944年7月分配到重庆空军第一大队担任机械长职务。1947年7月在陈留特美国空军机械学院高级班毕业,获航空工程师称号;1948年12月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航空与机械工程系获硕士学位。
1949年6月,山东全境解放,陈秉聪院士应聘到潍坊市华东高级工业学校任教。不久,调济南筹建山东工学院,任副教授和自动车系主持工作副主任。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陈秉聪院士参加筹建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随山东工学院自动车系来到长春。当时我国的拖拉机工业和拖拉机专业教育还是一张白纸,他为了事业的需要,毅然放弃了原来的航空和汽车专业方向,凭着他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机械学科知识,挑起了筹建我国第一个拖拉机专业的重担,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用较短时间建立了专业实验室和实物教学资料室。1955年至2000年,任吉林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机械工程系主任,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2000年至今,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应聘兼任青岛大学教授。1995年6月20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了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和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982年主持创建了中国地面机器系统研究会,并担任第一届理事长。
陈秉聪院士1961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第一批研究生,直至“文革”前连续五届共培养了9名研究生和多名兄弟院校进修教师。“文化大革命”期间,陈秉聪院士受到巨大冲击,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69年下放到吉林省最穷困的乾安县农村插队落户,但他仍以向前看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相信党相信群众,度过了3年的农村生活。1979年10月,陈秉聪院士的冤案得以平反,政治上的解放唤起了他从未泯灭的事业激情,积极投入教学科研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他以自己的学术威望和国际影响,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提高我国在地面机器系统等领域的学术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于1979—1981年连续3次邀请6名日本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吉林工业大学打开了国际交往之门。1980—1982年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资助和美国农业部的邀请,先后赴美国、日本、法国、英国、联邦德国、瑞典、南斯拉夫、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考察教育和研究发展情况,深感我国的农机化事业需要加快发展步伐,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方向。1984年赴美国考察科技情报专业教育,1986年赴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考察,1987年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出席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第九届国际会议,1988年在北京主持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第一届亚太会议,1990年赴日本神户出席并参与主持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第十届国际会议, 1990年在北京出席国际农业机械化会议并担任大会副主席,1992年在长春主持召开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第三届亚太会议,分别于1992、1994、1996、1998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学术访问、讲学并确立了双边合作关系,1996年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第十二届国际会议。陈秉聪院士是亚洲农业工程学会创始会员,曾任1996—1998年度亚洲农业工程学会副主席。
陈秉聪院士开辟了“松软地面行走机械”新技术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重大贡献。自1956年,他围绕该领域中存在的地面机械在松软地面通过性差甚至无法行驶和在土壤等物料中粘附严重甚至无法工作的两大难题,开展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著作4部。在国际上最先提出的“畸变模型理论”是“相似理论”在地面力学领域的一个新发展,解决了在畸变条件下地面机械模型试验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被广泛采用。首创“半步行概念和理论”,为步行车辆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先后研制了“半步行轮”和“可转换式步行轮”,得到应用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发明的“机械式步行轮”明显提高水田作业牵引效率,获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陈秉聪院士的《土壤—车辆系统力学》、《步行车辆理论与脚踝设计》和《车辆行走机构形态学及仿生减粘脱土理论》等著作是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系统结晶。陈秉聪院士开辟了“地面机械仿生技术”跨学科的新研究方向,取得了重大理论与技术进展。陈秉聪院士在科学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在国内外农机工程及地面车辆系统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
陈秉聪院士主持创建了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农机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主持完成了国家“211工程”农机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他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支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跨多个学科的学科学术队伍,他胸怀宽广,甘为人梯,提携后学。培养了30多名博士和博士后,其中1名外国来华留学博士生。他培养的博士和博士后成为农机、拖拉机、地面机器系统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务带头人。鉴于他在教育和科研事业上的重大贡献,199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授予机械工业部高校科技突出贡献奖。陈秉聪院士的逝世是我国农机工程界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