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与做科研
白丽
这个标题我自己很是喜欢。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做菜的人,我觉得自己在做菜方面的天赋可能要远胜于做科研,这一点从我老公和我儿子是我做的菜的忠实粉丝就可见一斑。毕竟,在科研上我貌似还没一个这样的死忠粉——会对我发表的每篇文章或写出来的每份课题报告赞不绝口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对于做菜的喜爱,直接成全了我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时,出于对做菜的浓厚兴趣,我致力于琢磨怎样才能做出色、香、味、营养、安全兼顾的菜品。其中,健康是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比如,儿子很喜欢吃“糖心”的煮鸡蛋,我就查阅文章,看看这样的“糖心”鸡蛋是否安全;我还很感兴趣在不同的存储温度下(比如室温、冰箱冷藏室温度0-4度、冰箱冷冻室温度-18度),不同的肉品(鱼肉、猪肉、鸡肉、牛肉等)的安全存储期限有没有差异;我还很好奇——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往往比从事其他领域的人的好奇心更重一点——冷冻的肉直接放在水中解冻更快、更好,还是密封在袋子里后放在水中解冻更快、更好。同时,我也发现,我周围的很多主妇对于此类的问题,同我一样也是一知半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便萌发了做一个“家庭环境下的食物处理行为”研究的念头,于是后来就有了我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家庭环境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与综合干预研究”。
说起来,做菜与做科研真的有很多的共通之处。首先都必须要心静,要非常的专注。朋友来家里吃饭后问我们,你这个菜怎么炒得这么好吃,有什么诀窍吗?我老公就笑说,她自己都不知道,就是瞎炒但就是好吃。我就开玩笑说,你得怀着虔诚的心情去做菜,你得边炒边祈祷“一定要好吃呀”,然后出来的菜就会很好吃了。其实,这虽然是在开玩笑,但是也从一个角度表达出来了我的真实看法。你在做菜的过程中,心要非常的静,眼睛要专著地盯着每一片菜叶,看它们在你的锅铲下曼妙地飞舞,你要让每片菜叶均匀的粘上亮晶晶的油花,要让每片菜叶的每一个部位均匀的受热和享受到调料的滋润。所以,你要安静地与它们对话,要把注意力专注地只给它们。其实,做科研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要沉下来,安静地阅读文献,专注地思考,认真地分析数据,静静地倾听数据和文献告诉你的每一个启示,稍一走神可能就会错过它们对你说的悄悄话。
做菜要突出菜本身的香味和颜色。绿色就是绿色,白色就是白色,不可以加老抽酱油都变成一坨坨的黑色。青椒要有青椒的滋味,白菜要有白菜的清香,不可以用鸡精等调料调制成完全一样的味道。做菜时,用调料不是为了要掩饰菜本身的滋味和色泽,正好相反,是要充分把菜本身的香味引诱出来,把菜本身的颜色烘托出来。其实,做学问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应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各种工具,也只是为了充分地挖掘数据,把数据所揭示的独特问题不掩饰、不夸张地真实反映出来。那种为了分析而分析,动辄运用各类复杂模型及方法的做法,实在是没有掌握科学研究的精髓,就像做菜一样,调料过多反而喧宾夺主,掩盖了菜品本身独有的滋味。
做菜的时候火候很重要,葱花要炝锅,蒜末不妨最后放,放盐的时候要等菜品已经充分被油包裹,醋放的太晚菜就不脆,菜炒的太老就会出水、而且颜色也不复鲜亮了……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做菜时火候的重要性。其实,写文章也是这样的。在“引文”部分,酣畅淋漓地论述一番已有研究及其不足之后,适时引出你的研究的重要意义和贡献,分寸把握到位,读后让人感觉很是畅快。在“讨论”部分,讨论的过少,感觉菜还没有完全断生,菜的香味还没有完全被火候逼出来;讨论的过多,又觉得菜已经失了鲜亮,没有了滋味。
还有,菜的安全和卫生最为重要。吃完之后会令人上吐下泻的菜,再好看、再好吃,也没有人会愿意再去尝试,厨师的声誉也就一落千丈了。所以,做菜的食材要非常安全,要质量上乘,不能贪图便宜,不能用伪劣的原料替代;做菜的过程也要干净卫生,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其实,做科研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名科研人员,就像一名厨师一样,必须养成严谨、细致、不贪图便宜的做事风格。基础数据必须真实可靠、质量上乘,数据处理的过程必须经得起推敲、可以再现,如果为了贪图一时的虚名和便利,用了伪劣虚假的数据和投机取巧的加工方法,一旦被人发现,就会像那名誉扫地的厨师一样,再也没有人愿意光顾和问津了。
最后,既然食材已经足够好,做菜的火候也掌握得当,已经做出来了一盘色、香、味、营养俱全的菜品,那就别怕在最后的摆盘上再下点功夫。这“临门一脚”的功夫不能省。写论文和课题报告时,内容就像一盘好菜,而格式排版、漂亮图文的修饰、考究的用词则就是那摆盘的功夫。好的内容与漂亮的形式相互映衬,文章自然增色不少。
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和资深的美食爱好者,做菜与做科研,都是我喜欢的营生,我觉得它们之间确有很多共通之处,特写出来与大家共享。其实古人就有云:治大国犹如烹小鲜,把治国与做菜尚且相提并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