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微”生物
当前位置: 首页>>“微”生物>>正文
    做一名会讲故事的人——关于在线教学的几个不等式

    做一名会讲故事的人——关于在线教学的几个不等式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和蔓延,不仅对经济和民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对社会和教育也带来了全方位的压力。各类学校,从小中学到大学,学生都无法按原计划正常返校开始新一学期的学习,为此教育部发布了“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相关通知,要求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做好网上在线教学的组织工作。吉林大学也为教师提供了基于自建的在线课程、 基于直播功能以及基于数字教学资源三种方式开展在线教学。因为本人这学期主讲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课程《农业系统工程》,所以和其他任课教师一样投入到网上在线教学的准备之中。

    网上教学要求教师要做一名会讲故事的人,这也是我最近准备网课和录制速课的最大感受。虽然,现场的线下教学也要求教师会讲故事,但是这种师生都隐身在平台背后的网上授课对教师的讲故事水平要求更高,对于非直播的教学方式更是至上有加。因为现场教学可以依靠PPT的图文并茂和讲授者的丰富表情,但是网上的“PPT+同步语音”教学却只能依靠教师的“一排伶牙俐齿和三寸不烂之舌”。从1979年创立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到现在的国家开放大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家喻户晓的广播评书到今天网上到处都可以收看的《老梁讲故事》,都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传播的形式只是载体,讲好故事情节、做到扣人心弦才是讲好故事、讲好课程的本质。从线下“吸引人的眼”到线上“打动人的心”,故事情节上下回的逻辑和诱发引人入胜的想象才是讲故事的真谛所在。因为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和想象力的自觉养成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这也正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正如昨天刚刚仙逝的农机泰斗蒋亦元院士所说“科学的基础是逻辑,艺术的基础是想象,逻辑与想象的结晶是创新。”

    本人选用的是基于数字教学资源开展的在线教学方式,也就是前文提到的“PPT+同步语音”,通过超星学习通提前录制速课的途径开展网上教学,2月24日也就是昨天晚上刚刚完成了第一次的教学任务。在准备网上资料和网上授课的过程中,本人积累了点滴体会,概括为“在线教学的几个不等式”,这里分享给各位。

    同名小说≠剧本

    如果把我们选用的教材比作一部电影的同名小说,那么我们设计制作的PPT就相当于这部同名小说的剧本,而且网上录课由于时长的限制,还需要将原PPT对应的剧本通过剪辑处理,编篡成若干段PPT对应的小微剧本片段,这就有讲究了。因为我们知道大PPT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教材的浓缩,所以如何将大PPT进行片段剪切以方便录课,就更有需要内容逻辑和讲课技巧的把握。按照讲故事、说评书的套路,上下PPT片段的衔接就是故事情节的环环相扣,从哪讲起到哪收语,必须悠然自如、水到渠成,这样才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

    同步语音≠照幕宣科

    “PPT+同步语音”要求教师在播放PPT的同时,同步讲授PPT中的内容,实际上也可以认为这是对PPT的“同声翻译”。原则上,线下教学不允许照本宣科,所以同步语音也不提倡照幕宣科。因为PPT只是讲授内容的提纲和要点提醒,所以要求教师按照提纲的逻辑脉络,用通俗的语言讲学生不知道的道理,用恰当的案例和语言的发挥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比如,我在讲授《农业系统工程》绪论时,就结合当前我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阻击战阐述了系统工程的重要性,结合中央一号文件论述了农业系统工程的课程特点。

    师到≠师道

    在线给学生播放录课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同时在线,通过超星学习通实现点名签到以及教学互动,这是网络空间中的“师到”,也就是线上“在岗”。但是,教师仅仅做到在线教学的“师到”是不够的,因为仅仅“师到”而“一播了之”,只关注上课开始和上课结束,不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线上的实时教学交互和教学之间的联动,才是线上教学所预期的初衷,才能实现学生的“足不出户,享受教务”和教师的“不在情境,尽在掌控”。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有学情的掌握、疑惑的解开、知识的碰撞、课程的思政甚至师生情谊的交流,会达到“不曾谋面,但曾相识”的效果。

    在线≠再现

    课程的章节内容和资料都存放在学习通系统之中,只要教师没有设置访问限制,学生是随时可以登录APP去收看和查阅相关内容的,这种在线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课程“回放”的“再现”。但我想说的是“在线”回放不是简单的内容“再现”,而是让学生“看一遍还想看”的“再现”,不是说学生学了一遍没有学懂,而是看一遍有一遍的启迪和收获,正像当年人们通过广播收听刘兰芳的《杨家将》和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评书一样,百听不厌,听完这遍还想听下一遍。这就要求教师录制的速课,不仅涵盖了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而且要求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问题拓展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才可能使学生每看一遍有一遍的思考。

    学会≠会学

    “PPT+同步语音”的线上教学作为特殊时期的教学方式是很有作用的,但是如果平台资源利用的不好,恐怕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点的讲授和阐释上。同学们学会的可能仅仅是大纲中规定的内容,而由于缺少现场线下教学的随时互动而缺失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新知识创造能力的训练。其实,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都不应该是知识本身,而应该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基于所学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即所谓的从“学会”到“会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平台系统的各种功能,通过在线的开放讨论和阶段测验去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会学”养成。

    所以,一门课程的讲授不在于单纯的内容讲解,而在于课程背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启迪。正如孙正聿教授在讲授《哲学通论》课程时所说“哲学不是宗教,但它可以给予人以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但它可以赋予人以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但它也启迪人以真理;哲学不是伦理,但它也劝导人以向善。”

    那我们讲授的课程将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呢?需要我们深度思考。


    https://mp.weixin.qq.com/s/A4CSuFbv137z3LMfeV4l0A

    吉林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2020年3月1日


    作者:杨印生  编辑:马研  (点击: )

    上一条:青蛙、商人与教师

    下一条: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应该演好“六个角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