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微”生物
当前位置: 首页>>“微”生物>>正文
    青蛙、商人与教师

    青蛙、商人与教师

    原创 生子 繁花初绽杏好有你

    估计不少人小时候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一年来我也不止一次地给外孙女讲着这个故事。我本不太喜欢青蛙这种动物,但由于经常反复讲《小蝌蚪找妈妈》,反而逐渐对青蛙产生了喜欢、敬佩、怜悯和感激之情。

    喜欢青蛙,是因为它们是两栖动物,有着水陆兼栖的生活习性。青蛙幼体叫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变态发育长大后才叫青蛙,可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所以青蛙是“水里会叫,岸上会跳”,这是很多动物望尘莫及的。

    敬佩青蛙,是因为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青蛙试验”。当一只青蛙被试验人员放在煮沸的大锅时,由于受到沸水的剧烈刺激,它便用尽全力跳出了滚烫的大锅,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成功逃离险境。这充分显示出青蛙思维的敏捷和决策的果断。

    怜悯青蛙,还是因为这个“青蛙试验”。试验人员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到水温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等到后来热度难忍时,却失去逃生能力而被活活煮死。这只从沸腾之水中“死里逃生”的青蛙却死在不断加热的温水之中,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这只可怜的青蛙一点危机意识都没有,在它觉得温度适宜的时候,死神却悄悄降临,等到反应过来,为时已晚,已没有能力从热水中逃窜出来。

    感激青蛙,仍是因为“青蛙试验”。青蛙用它宝贵的生命和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给人类留下了一个永不过时的道理—青蛙效应”。“青蛙效应”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不论个人、组织,还是国家和社会,都必须树立危机意识,时刻抱有“慢不起的危机感和等不起的紧迫感”。对于一个人来说,若总是安于现状、沉迷于安逸生活,往往就会忽略周边环境变化,当潜在危机暴露时可能只能像那只青蛙一样坐以待毙。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变化没有疼痛之感,最后企业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难怪比尔·盖茨曾说过:“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样看来,“唯变不变”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商人,其实也应该是“青蛙人”。商场如战场,一个商人要想成功,就必须练就“水里会叫,岸上会跳”的本领。有人说“全世界的金钱装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金钱却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这是有道理的。从全球来看,具有“世界第一商人”美誉的犹太人最精于商业,被世界公认为商场中的“两栖人”,即“青蛙人”。

    说犹太人是“青蛙人”,不光是因为他们具有“两栖性”,另一个原因就是犹太人也曾有着“青蛙效应”的悲壮经历。二战期间,总共有600万的犹太人被纳粹德国屠杀。其实,纳粹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展开了赤裸裸的杀戮,整个屠杀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希特勒1933年1月上台后不久,便采取行动劝说德国人不要去犹太人的商店买东西,规定犹太人不能从事教师、公务员和军人这三种职业;两年后,政府颁布《纽伦堡法》对犹太人的行为作出了更多不可理喻的规定,直到事态愈演愈烈,最后希特勒亲手导演了历史上对犹太人大规模的残忍屠杀。

    犹太民族确实不易,走到哪里都不让求学、做官,不允许和当地人通婚,甚至不能进当地人的理发店理发,只能靠他们的聪明才智做点小买卖来维持生存。而当他们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还会被当地政府抄家没收,于是一无所有的犹太人又不得不逃到另一个地方“重打锣鼓另开张”。

    悉数起来,只有大汉民族才具有绝对的宽容和包容,这也与中华民族坚守的信条“宽则缓、窄则急”以及“矛盾宜解不宜结”有关。犹太人来到当时的汴梁(现河南开封),大汉民族允许他们考举、做官、发财,允许他们和当地人通婚,犹太人才产生了归属感,有了主人翁意识。有人说,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也属于“青蛙人”,因为温州人也和犹太人一样很有生意头脑和经营天赋,“不挣钱,毋宁死”就是一个比喻。难怪有人说“哪里有人烟,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有浙江人,哪里就有温州人。”

    犹太人虽然历尽艰辛和屠戮,人口甚至还不到世界总人口的千分之一,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不仅产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毕加索等世界伟人,也产生了无数的亿万富翁,成功的秘诀何在?有人总结其秘诀是他们的超人智慧、坚强意志、沟通技巧、竞争谋略、人脉资源、信用底线、时机把握、盘活套现、信息灵敏、强强合作和资源组合,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和化解危机的创新能力。经历过大灾大难的犹太人,他们的生存本能和危机意识早已深入骨髓,正如以色列作者Yaakov Katz和Amir Bohbot所说“当你的背靠着墙毫无退路的时候,你别无选择,只能用你拥有的东西—这是你的大脑,你必须创新”。犹太人成功的经商实践不正是“青蛙效应”最好的实证案例吗?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使命,这种使命其实从内涵上就决定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和义务。新时代的教师更是如此,立德树人已经成了教师的工作例行甚至生活方式,研究生导师也被明文规定是研究生思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实际上,“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要求教师必须做一名“两栖教师”: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游、进行创新的导演,更是学生整个人生的导师。

    教师“经营”着一门课程和一个研究领域,具有“企业家”的角色,也应该像商人一样深谙经营之道,经营好自己主讲的课程,打理好自己从事的科研方向,做一名两栖教师。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不仅考量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考量着我们的高等教育。大学采取的线上教学,是应对这次疫情和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非常办法,也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巨大冲击。对我这样一位长期习惯于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单栖”老教师来说,如何顺利开展线上教育教学,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过,面对这样挑战和考验,我也再次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也必须做一名“线下会跳,线上会叫”的两栖式“青蛙教师”。虽然线上教育教学看似一种教学模式,实则是催生一个时代教育变革的利器。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只固守在传统的线下教学教育模式是不行的。只有不断地学习信息新技术、教育新规律、专业新知识,通过不断地创新实现线上线下的“两栖”融合,才能实现教师由学生的教导者向引领者、组织者、鼓励者和合作者的华丽转身,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成才成人需求。

    2020年3月22日

    作者:杨印生  编辑:马研  (点击: )

    上一条:携美之望,追新者生——记副教授李恩

    下一条:做一名会讲故事的人——关于在线教学的几个不等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