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本科生教育>>正文
    “读懂中国”——采访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学科带头人马成林教授

    “读懂中国”——采访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学科带头人马成林教授

    马成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1961年6月本科毕业于前苏联哈尔科夫工学院拖拉机农机系,学成回国后分配到吉林工业大学农机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原吉林工业大学农机教研室主任、校科研处长、副校长、校长等职。近60年来一直工作在农机教学科研第一线。退休前为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的“高速精密播种及播前土壤处理的成套技术与装备”项目于200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3年获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终身荣誉奖”,2019年被评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60周年杰出人物”。

    先后兼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四、五届(机械工程)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四、五、六届副理事长、《农业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农业机械学报》第七届编委会委员、《农机化研究》编委会副主任、吉林省农机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农业专业评委和吉林省第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

    扎实进取  谦和朴诚

    2019年5月25日是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日子,笔者有幸采访到了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原学科带头人马成林教授,聆听他的教诲、学习老前辈的人生态度。虽然采访只有短暂的一个小时,但马老教给我们的东西却可以让我们受益终身。

    我们和马老相约在他的家里。初次见到马老,便被他的精气神所吸引,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那件洁白的衬衫却足以让我想象出他年轻时的风采。

    1955年,马老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进行学习,一年后,便去往苏联进行学习。马老回忆起当时国家为了支持他们的学习,每月会发给留学生250元人民币,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出于对国家倾力栽培的感激,与马老一样的留学生们刻苦学习,力求日后报效国家。学成归来之际,正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当时中国在农机领域急需像马老这样的人才,马老便带领着妻子义无反顾地来到当时的吉林工业大学任教。回忆起当时的任教时光,马老的脸上流露着笑意。他说:“农机系的食堂是当时全校最好的食堂”。通过听他讲述的过去的点滴,足以看出他身为农机人的自豪。

    谈到当年作为校长,引领吉林工业大学成为教育部直属、首批进入“211工程”的国家重点大学一事,马老坦言到:“当时我在大会上说,比我强、比我适合当校长的人很多,但我当时既然走到校长这个位置上,既然了解到‘部门(机械工业部等)办学非改不可’这一形势,就有责任想办法把学校弄到教育部去。”正是马老当时的眼界与决策,才使得吉林工业大学步入了“211工程”的行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也是马老认为自己对于吉林工业大学所做的最大贡献。

    谈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马老用“很落后很落后”来形容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农机领域的状况。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听出了当时的艰难。马老借用毛主席的著名论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来向我们说明发展农业机械的重要性,同时也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身上。

    当我们问到农机的发展前景时,马老说道:“现在的农机发展得非常好,应该说大有前途。农业工程师见到的问题是客观、复杂、综合的问题,农业工程师的水平可以说是很高的,农业机械五花八门,农业需要调查的东西也很多……”总之,马老对于我国农机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有信心,马老认为农机现在的空白点比较多,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也有很多。相对于汽车等领域,农机领域更容易创造成绩、做出贡献。马老对于新一代的农机人有着许多期许:他希望我们可以扎扎实实地先把基础打好;有了好的基础后,便要开始拓展自己,不要只局限于机器……马老对我们最大的期望就是“热爱农机事业”,只有热爱这份事业,才能更好地将它发扬光大。

    在采访的最后,马老亲切地询问我们现在的学习情况,并表示有任何方面的疑惑和困难,都可以咨询他。虽然采访非常短暂,但我们的收获却非常丰富。通过马老,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农机领域艰难而又成绩斐然的发展历程,也仿佛看到了前辈们科研时的身影。正如马老家中所悬的一幅字:“谦和朴诚”一样,马老除了拿出他引以为傲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60周年杰出人物”奖杯以外,并未对原吉林工业大学校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际领先的“高速精密播种机”有哪怕是一点点的夸耀。目之所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农机人近60年的扎实进取;心之所念,却体会到了看不到的谦和朴诚。

    不知不觉,新中国成立已经七十周年。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历历在目,七十年的砥砺前行成绩斐然,像马成林教授一样的前辈们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投入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中,力图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强大。我想这应该就是“五老”精神的核心所在。七十年前,我们的祖辈还把汉代的耕犁插进二十世纪的农田,七十年后,现代化机械已经开进中国的农家,这正是一代又一代农机人努力的成果。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我们应该肩负起身上的重担,追寻前辈的点点星光,以“五老”为榜样,不负青春,以梦为马,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农机科研以及各个领域中。最后,祝愿马老身体安康、幸福快乐;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海晏河清!

    采访:马立程、赵越

    撰稿:段嘉欣

    编辑:马立程、马研

    摄影:马研

    摄像:赵越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2019年5月27日


    作者:段嘉欣  编辑:马研  (点击: )

    上一条:学院赴四川省南充市、巴中市开展招生宣传并举行“优秀生源基地”授牌仪式

    下一条:“读懂中国”——采访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前辈张守勤教授

    关闭